新型储能器件及应用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负责人:杨守良
团队成员:徐建华、夏继宏、肖绪洋、欧汉文、付志坚、杜西亮、田亮亮、杨文耀、陈文波、李召红、李艳琼、李鹏、周虹君、任晓霞、安春莲、杨延菊、张晓宇、颜永龙、张平磊、徐勇刚、陈海峰、朱广宇、向静、周登梅、曾冲、王小登、赵亮、王力、李杰、穆星星、申凤娟
简介:
中心于2017年1月获得重庆市教委的批准立项建设。2019年年3月完成建设,获得正式批准。
工程中心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紧跟重庆市 “33618”产业布局,聚焦《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新型储能器件相关技术研究及工程化转化为工作重心,在新型储能材料应用基础、高性能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工程化应用、新型储能集成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服务服务渝西地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布局,支撑公司电子信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群发展。
中心形成了以新型储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高性能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新型储能集成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究方向为核心,多种研究方向为辅助的研究模式。
目前,工程中心拥有工程化开发设备150余台(套),价值800余元;拥有12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场地,其它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并建有新型储能材料技术研究室、新型储能器件技术研究室、新型储能系统技术研究室等专用实验室,还建成了老员工创新创业实验室,初步完成集材料研发、器件组装、系统设计、成果工程应用验证、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硬件平台建设。已建立起针对本科教育的工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践等三大层次的实验教学基地。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硬件维护和日常管理实行专人专管。
近五年中心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总经费超过15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与中电科49所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并合作解决氧传感器稳定性的国际共性难题,为株洲宏达电子解决了新能源存储器件与系统的工艺和设计问题并成功转化,为长城汽车解决给定场景下质量次品率的智能检测问题等,共计为企业增收超过2亿元,获得了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
中心十分重视成果的转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元器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众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风电公司、株洲宏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达艾斯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储能领域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生产的条件。特别是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中心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正在建设中试线,实现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批量化生产。
固体电解质传感器研究中心
负责人:田亮亮
团队成员:程正富、陈文波、王小登、赵亮、向静、周登梅、张晓宇
简介:
本中心重点瞄准车载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敏感机理研究、敏感材料可控制备、异质材料匹配规律、传感器结构优化、微信号处理与控制策略等共性问题开展研究,突破在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和配套控制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车载固体电解质传感器的国产化工艺示范和样机制备。目前团队在该领域承担有军科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项(纵向150万元),重庆市重大专项“车载高温尾气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纵向700万)。
新一代智能电子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
方向带头人:欧汉文
学术骨干:张东、杜西亮、伏春平、廖长荣、安春莲、李杰、王力
该方向主要集中在ARM嵌入式智能电子产品开发领域,在ARM嵌入式系统基础上,通过PCBA技术,开发ARM和MCU控制系统及模块,以及功能独立、接口统一和集成度高的功能模块,可以高效和稳定地开发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和工业电气等电子产品,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的鲁棒性。
车载固态电子器件研究团队
方向带头人:田亮亮
学术骨干:程正富、杨文耀、张晓宇、周登梅、曾冲、雷明东、包宋建
依托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重庆市高校新型储能器件及应用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以服务产业需求和实现工程应用为目标,围绕高稳定车用传感器、高效车载能源器件、集成系统等固态电子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展开研究,打造渝西有明显优势、重庆有显著特色的高水平车载固态电子器件技术团队,为重庆市 “33618”产业布局、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