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070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信息获取、处理与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具备智能硬件应用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在移动互联网相关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硬件应用开发、前端设计、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后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设计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或过程,并能够适当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针对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活动,研制、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与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2.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智能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能够就智能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4.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智能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1.1掌握信息工程领域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
1.2 掌握信息工程领域所需的电子、计算机等工程基础知识,能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用于工程问题分析。 | |
1.3 理解和掌握信息工程领域所包含的原理、功能、系统等专业知识,认识典型工程问题的本质,并能解决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问题。 |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在信息收集、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能够应用本学科领域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对信息工程专业中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研究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 2.1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信息处理系统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
2.2针对信息工程领域工程问题,进行国内外文献检索,了解、筛选现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识别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 | |
2.3对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 |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或过程,并考虑其相互之间关联和影响,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 针对信息工程专业问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分析和识别系统、部件参数影响,提出满足设计目标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
3.2 解决方案中能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并改进设计方案。 | |
3.3 能够采用设计图纸、报告、实物展示等形式呈现设计结果。 |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运用信息工程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 4.1 掌握基本实验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验证。 |
4.2 应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专业理论对的系统、部件或过程关键问题设计仿真或实验方案,正确采集、记录数据,并确认数据的可重复性。 | |
4.3 根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和处理,得到有效的实验结论,为解决复杂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问题提供支撑。 |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开发、选择与使用计算机互联网、仿真软件、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能够理解所使用的现代工具的特点和局限性。 | 5.1 能够使用相关的网络工具、文献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工具,检索并筛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 |
5.2 掌握常见的信息工程仪器设备、测试仪表的使用方法。 | |
5.3 能够使用仿真软件与工具,实现的复杂智能信息系统、部件或过程等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仿真与预测,并了解其局限性。 |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分析国家信息工程专业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能正确评价复杂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 了解信息工程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政策,法律和法规。 |
6.2 具有电子相关领域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验。 | |
6.3 能综合分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有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
7.2 能分析和判断本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 了解人文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发展史,理解个人在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在社会实践中主张真理和正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
8.2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到专业工程实践中,具有责任担当意识,诚实守信。 |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具有参与团队合作的经历,能承担团队中不同角色的职责,完成团队分配给个人的任务。 |
9.2 具有组织管理、团队合作能力,能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成员交流沟通以协同完成工程任务。 | |
毕业要求10--沟通: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就智能信息系统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包括报告撰写、文稿设计、发言陈述、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 10.1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 |
10.2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能够就复杂信息工程专业问题向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 |
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具有运用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的能力,用于分析与评价信息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能够跟踪信息工程领域前沿技术。 |
12.2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图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四、主干学科与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
学位课程:
五、基本学制与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4年
修业年限:3-7年
六、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 180 学分
学位课程学分:70 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课程结构
1、课程分类及学分分配比例
课程类别 |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 | 实际执行 | ||
学分 | 占比 |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 至少15% | 28 | 15.56% | |
工程基础与专业类 | 工程基础 |
至少30%
| 31 | 38.89% |
专业基础 | 19 | |||
专业课程 | 20 | |||
小计 | 70 |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工程实践 | 至少20% | 28 | 20% |
毕业设计(论文) | 7 | |||
小计 | 36 |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至少15% | 40 | 25.56% |
选修 | 6 | |||
小计 | 46 | |||
合计 | 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