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新型储能器件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1月获得重庆市教委的批准立项建设。
工程中心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在我市“6+1”支柱产业和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工程中心以新型储能器件相关技术研究及工程化转化为工作重心,在新型储能材料应用基础、高性能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工程化应用、新型储能集成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支撑公司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群发展。中心形成了以新型储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高性能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新型储能集成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究方向为核心,多种研究方向为辅助的研究模式。
目前,工程中心拥有工程化开发设备120余台(套),价值631万元;拥有1052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场地,预备实验用房使用面积300余平方米,其它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并建有新型储能材料技术研究室、新型储能器件技术研究室、新型储能系统技术研究室等专用实验室,还建成了老员工创新创业实验室,初步完成集材料研发、器件组装、系统设计、成果工程应用验证、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硬件平台建设。已建立起针对本科教育的工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践等三大层次的实验教学基地。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硬件维护和日常管理实行专人专管。
工程中心聘请涂铭旌院士作为专家顾问,在专家及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工程中心进行了相关科研教学工作。中心固定人员27名,其中教授及正高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8人,讲师、工程师及实验师9人,助教及助理工程师4人。其中40岁以上人员7人,30~40岁15人,30岁以下人员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高达92%,其中博士13人,硕士1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很好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研究队伍。中心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特色尤为显著,其成果得到企业肯定。
近年来,本中心争取到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7项,总经费约239万元,目前在研经费近180余万元;横向项目3项,科研经费21万元。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57篇,被SCI/EI收录4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8项。使中心在重庆及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备了一定影响力。中心先后出版了《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储能聚合物电介质基础》(科学出版社)等学术专著,这几部学术专著成为储能行业科研人员主要的学习、参考资料。
中心十分重视成果的转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元器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众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风电公司、株洲宏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达艾斯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储能领域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生产的条件。特别是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中心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正在建设中试线,实现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批量化生产。